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上级精神» 习近平61次就作风建设作指示

习近平61次就作风建设作指示

      昨天,新华社发表题为《激扬正气定乾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头加强作风建设述评》的文章。文章透露,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合,根据不同情况,围绕作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先后作出61次重要批示指示,并亲自抓落实。

      >>数据

      政治局43次开会专门部署改进作风

      文章指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3年时间,在每年的中央全会、中央纪委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很多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都要专门就作风问题提出明确要求;无论是出席会议活动、考察调研,还是出国访问,习近平总书记都会对有关安排方案亲自过问、严格把关,督促有关方面对照中央八项规定要求不折不扣落实。

      3年来,16次中央政治局会议、27次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对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进行专门部署研究。

      3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合,根据不同情况,围绕作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先后作出61次重要批示指示,并亲自抓落实。

      3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调研28次,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区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深入农村、社区、工厂车间、港口码头、边关哨所……从赴广东考察工作时吃自助餐,到赴河北调研时吃大盆菜;从在河北阜平住16平方米的房间,到在四川芦山地震灾区住临时板房;从在湘西同村民一起摘柚子,到去北京庆丰包子铺排队点餐;从在陕北梁家河用自己的钱为乡亲购买年货,到在长白山下的田间地头关心农业生产。

      文章透露,督查报告显示,改进调研方面,3年来,中央政治局同志赴地方考察调研480人次。考察调研中,督促有关方面严格按规定安排食宿和考察活动,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层层陪同。

      精简会议方面,督促有关方面加强统筹协调,从严控制会议活动的规格和规模,仅2013年就取消拟邀请中央领导同志出席的活动近40次。

      >>揭秘

      “进京赶考”前规定习近平一一对照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赴西柏坡考察中,在纪念馆内的一块回顾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展板前久久驻足。“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全会作出六条规定: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

      文章透露,伫立展板前,习近平一一对照:“不做寿,这条做到了;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少拍掌,我们也提倡;不以人名命名地名,这一条坚持下来了;第六条,我们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据了解,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已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逾10万起,超过13.8万名党员干部受到处理,约5.5万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其中,乡科级处理13万多人,县处级处理7300多人,地厅级处理678人,省部级处理7人。

      ■经济学家谈反腐

      危害经济健康腐败“毒瘤”需摘除

      昨天,新华社发表题为《割除危害经济健康的腐败“毒瘤”——谈反腐与经济发展》的文章指出,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压反腐予以高度评价,期盼持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腐败危害经济健康

      “‘腐败成本’就像一件沉重的包袱,企业快背不动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周其仁痛心地说,“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在国际市场上立足,主要靠的是成本优势。但随着各方面成本的上升,“中国制造”难堪重负,不少制造业企业转移到东南亚地区。

      周其仁指出,人力、土地、环保等成本的上升是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的,而“腐败成本”却是市场没法解决的,只有交给反腐。

      腐败不仅抬高“中国制造”成本,还扭曲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阻碍各项改革的有效推进。经济学家指出,由于腐败因素的存在,在项目审批、土地交易、招投标等领域竞争中胜出的并不一定是优秀企业,不少是存在利益输送的企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指出,一些改革之所以推进困难,与既得利益阻挠干扰不无关系。

      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腐败问题突出,制约了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现投资效益提高、创新发展、生态保护、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等等,在腐败的政治生态下都是无法完成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顾问宋晓梧说。

      决不能动摇反腐决心

      针对所谓“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等论调,经济学家们普遍持否定态度。

      宋晓梧表示,这一论调背后的逻辑是,腐败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一些官员收了钱就可以突破现行法律制度“特事特办”。事实上,正是这种“特事特办”,助推了产能过剩、环境污染、转型升级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健康发展。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等认为,尽管短期看,反腐会让某些主要靠公款消费支撑的高端消费行业受到冲击,但这部分畸形高消费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有限。更为重要的是,限制规范畸形高端消费,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健康发展。

      经济学家们认为,从长期看,反腐对经济的利好作用不断显现,决不能因为一些杂音而动摇反腐决心。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在经济学界,反腐败长期利好经济发展是毋庸置疑的共识。

      标本兼治持续反腐

      经济学家们建议,要标本兼治,持续深入反腐,同时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做好各项制度建设。

      宋晓梧指出,腐败之所以存在,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领域的改革还不到位,权力的手伸得过长,导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他建议,进一步推进各项改革政策的落实,把应该交给市场决定的事还给市场。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推进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勇于作为、依法行政的地方干部队伍。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有效的正向激励措施,调动官员做事创业的积极性,有效遏制“为官不为”现象。

      “长远看,怎么吸引高素质的人才留在公务员队伍,要深入研究。”李稻葵说。

      均据新华社

      【来源:2016年1月11日《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