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廉政文化» 科研经费的报销难和乱报销

科研经费的报销难和乱报销

新闻提示:

      近些年,一批诸如广州科技和信息化局系统科研单位频发贪腐,引发各方对科研经费投入方式的广泛关注。而事实上,过去数年间,全国科研经费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于科技研发的,60%都用于开会、出差等。                                                                                                                                                           据《中国企业报》

 

      2015年12月,《人民日报》曾发文诟病当前繁琐的表格填写和科研经费报销,挤占了高校教师大量的科研时间。

      文章提及,为了报销科研经费,科研人员要精打细算,三天两头看财务报表,快变成专业会计了。有科研人员表示:科学研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计划没有变化快是常有的事。有结余,批评你多做预算;没结余,怀疑你滥用经费。有科研人员抱怨,“买个试管都要填一堆单子”、“报销就是一场噩梦。简直就是我要你的钱,你要我的命。”

      按理说,如此繁琐的程序、复杂的表格,科研经费的管理应该是很细致、很到位了,但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倘若全国的科研经费只有四成是真正用于科技研发的,其他六成都用于开会、出差等,那么把科研人员逼成会计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这样的数字并不是2016年的新闻而是被翻炒的“旧闻”。早在2013年8月《羊城晚报》就曾经报道说,广州副市长表示,全国科研经费约60%用于出差开会。这位副市长之所以谈到这一问题,是因为在那之前不久,广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系统腐败案及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被查等事件相继发生。

      除了广州科技系统的腐败案,关于科研经费违规使用的典型案件还有数起,比如说北邮有关部门及科研人员通过列支会议费、餐费、住宿费等方式,将套取的资金(主要为科研经费)支付到北邮科技酒店,用于有关支出,结余资金形成“小金库”,涉及资金达到280余万元;再比如山东大学刘兆平通过开虚假发票骗取科研经费341.8万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

      科研经费报销难和乱报销,或许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对于真正做学问的人来说,繁琐的程序和复杂的表格是报销的门槛,只会耽误他们的科研时间,让科研经费难以真正用于科研;对于一门心思套取科研经费的人来说,这些表格和流程则像是盾牌甚至工具,只要把报销规则当成科研项目认真研究一下,各种发票就可以变成现金,科研经费进入个人腰包的简单流向也可以披上一层复杂难测的外衣

      所以,要让科研经费真正用于科研,着手点或许就是这些繁复的表格。要改变形式主义的做法,做出更深层的改变。而具体的措施,完全可以借鉴一些科研经费没有变成“唐僧肉”的国家。

      通过以前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有的地方,能否获得立项和经费都在于“关系”,给了多少、返还多少存在“潜规则”。而2015年10月曾有报道说,人大开班培训,教如何“争夺”科研经费。该培训班旨在“帮助广大高校科研工作者了解下一年度的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的资助方向,恰当选定2016年度课题选题方向”,培训费每人1200元。而该班拟邀授课的专家则是贴近社科基金评审系统的人……

      据报道,在德国,每位教授都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向德国科学基金会提出项目申请,由后者组织该领域专家进行评审。这些评审专家通常被要求在近十年内与项目申请人(甚至是申请人所在学校)没有任何公开的合作关系,如果国内找不到这样的专家,可以去国外请;在美国,科研经费的发放则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议和社会监督

      很多时候,科研经费的报销难和乱报销,就在于给谁报不给谁报的权力过于集中而且缺乏监督,从而导致了寻租空间的出现。如果我们也有了更严格的避嫌制度、监督制度,那么科研经费就可以逐渐摆脱灰色地带和效率低下的问题,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本报评论员 庞岚

      【来源:2016年1月6日《法制晚报》】